香港非遺清單項目名稱-紮作技藝

紮作是以簡單的材料如竹篾、紗紙、色紙、絹布等,運用紮作技巧和繪畫筆功製作而成。紮作在傳統節日慶典和民間宗教儀式中扮演重要角色,香港常見的製成品包括花炮、大士王、花燈、龍、獅、麒麟及紙祭品等。紮作承載了不同族群的歷史及文化,具有重要的社會和文化價值。


歷史沿革

紮作技藝是一門歷史悠久的民間手藝,紮作師傅運用竹、竹篾、鐵線、紗紙及布料等物料,紮成立體結構,經上色和組裝而製成各色各樣的紮作品,可在宗教儀式中用作祭品,或用於民間節慶或裝飾。

紮作品與傳統節慶祭典,以至日常生活中各種信仰儀式均息息相關,在香港傳統民俗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,紮作工藝在港傳承多年,從未間斷。早於19世紀,本地的宗教儀式中已使用大量紙紮祭品。至20世紀初,本地紮作業興旺,曾出現不少大型紙紮鋪。當時紮作行業成立了工會組織,從1920至1960年代,本地報章不時刊載關於「港九油燭紙業扎作職工會」爭取工人權益的報導。

1940年代末,不少內地紮作師傅南下來港定居,促進了本地紮作行業的發展。1950至1960年代,香港紮作行業迎來最蓬勃的日子,以紮作技藝這門手藝謀生,絕對足以糊口。以花燈紮作為例,由於受到外國遊客歡迎,香港的手工花燈,在1960年代經常出口至英國、美國、瑞典和加拿大等國家,可見當時花燈紮作行業之興盛。

近年隨著時代變遷及城市發展,神誕及盂蘭勝會等節慶的規模日漸縮小,往日隨處可見的燈籠和機動花牌等裝飾亦不再流行,紮作品的需求下降。加上面對內地廠房大量生產紮作品的競爭,本地紮作行業不斷萎縮,年輕人多不願入行。不過與此同時,部分紮作師傅現正與不同機構合作舉辦工作坊,向市民和學生傳授紮作技藝,亦有師傅嘗試結合傳統紮作工藝與現代意念,創作出新式紮作品,積極傳承這門傳統民間手藝。

活動內容

以功能區分,紮作可簡單分為喪葬紮作、節慶紮作和裝飾紮作三類,簡介如下:

喪葬紮作是供奉死者的祭品,主要用於喪禮之上,包括用以超渡亡魂的金銀山、金銀橋及仙鶴,和滿足死者陰間生活所需的各種用品。這些用品通常尺寸比實物小,包括衣、食、住、行各種所需,而且可按死者意願訂造,種類和款式包羅萬有,近年更出現不少潮流用品。這些訂造紙祭品的質素視乎預算而定。

節慶紮作主要用於各類民間節慶和祭典,例如圍村點燈儀式用的「花燈」、在盂蘭勝會和醮會中的「大士王」等巨型神像、在各種神誔巡遊中運載神像的「花炮」。此外,節慶紮作亦包括各類紙紮神獸,例如各種麒麟頭、獅頭和龍等。

裝飾紮作主要包括「花牌」和「燈籠」。花牌廣泛用於婚嫁、開張、就職和廟會節慶等活動中,用作裝飾和宣傳通告。1960年代,本地紮作業亦發明了一種「機動花牌」,常置於中式餅店外作招徠,曾十分流行。當年的酒樓和百貨公司亦常在店外、陽台下放置「燈籠」作裝飾。

紮作技藝因應不同的紮作品而有差異,但一般的做法有設計、選料、紮骨、貼紗紙和施彩五個步驟。開始紮作前,紙紮師傅會先構思紮作品的外部形態、像真度和物件特徵,量度好參考尺寸,便可決定紮作品的大小比例。接著,師傅根據紙紮品的類型去選擇合適的竹篾和紙張。紮骨架時,師傅會把篾削至適當的厚度和闊度,然後用紗紙條綁牢竹篾,如要做出有弧度的骨幹,便利用高溫烤彎竹篾(又稱「彈火」),使之定形。貼紗紙時,通常會沿著骨幹貼出紮作品的整體輪廓,也有把紙張摺成立體狀再套在骨幹上,加上以麵粉、糯米粉和白礬製成的漿糊黏貼。最後,運用彩繪、剪貼和摺紙等技巧,為紮作品添上裝飾。








Passing by

Scary

Shake hands

Fresh flowers

Egg
This article already0people Comments

Please comment

All comments

Fan0 view122 Reply0

Read leaderboard

Powered by Art Like Club © 2019-2025